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但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为打造干净绿色的网络游戏,文化和旅游部认真履行对网络游戏市场的管理职责,形成了以主体准入、内容审查、培训引导、信用监管、违法处罚等相互衔接的管理体系,通过加强和引导行业自律,建立起网络文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
2010年,原文化部將設立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的審批下放到省級文化行政部門。截至目前,全國共批准設立網絡文化經營單位約26541家,其中從事網絡遊戲經營活動的企業約23289家,約占總數的87.7%。
內容管理是網絡文化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本著力點。文化和旅遊部對進口網絡遊戲産品實行內容審查,對國産網絡遊戲進行備案管理。爲此,設立了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的網絡遊戲內容審查專家委員會,制定了《網絡遊戲內容審核工作指引》。針對用戶數量多、市場影響力大,以及曆史、戰爭、民族、宗教等題材改編的網絡遊戲,文化和旅遊部持續開展網絡遊戲産品動態監測工作。
爲了引導行業加強自我管理,2016年,在原文化部的指導下,全國文化娛樂行業協會成立遊戲分會、電子競技分會等行業組織,指導騰訊、網易公司制定《網絡遊戲開發百不宜》,由行業組織作爲行業規範發布,明確內容底線,引導企業開發價值導向正確、內容健康的網絡遊戲産品。
面對網絡環境下海量的文化産品和形態各異的文化活動,爲有效實現管理目標,文化和旅遊部著力建設以信用監管爲核心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比如,建立了文化市場黑名單等信用管理制度,加強網絡文化市場日常巡查、技術監管和舉報受理,完善執法協作和“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管理機制,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國協作、全網篩查、標准統一、步調一致”的網絡文化市場執法新機制。
2010年6月,原文化部出台了《網絡遊戲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網絡遊戲運營企業應當要求網絡遊戲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實名注冊。2016年12月,原文化部印發了《關于規範網絡遊戲運營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工作的通知》,再次強調網絡遊戲運營企業要遵守《網絡遊戲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要求網絡遊戲用戶使用有效身份證件進行實名注冊,以便于企業對未成年用戶采取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實名注冊信息也是用戶尋求權益損害救濟時唯一的有效憑證。同時,要求網絡遊戲運營企業不得爲使用遊客模式登錄的用戶提供充值或消費服務。
爲預防未成年人沈迷網絡遊戲,在原文化部指導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于2017年2月,建立了“騰訊遊戲成長守護平台”並不斷進行優化,爲進一步深化“網絡遊戲未成年人家長監護工程”,延展未成年人保護功能進行了有益嘗試。
近年來,爲著重解決網絡遊戲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原文化部著重從內容審查和運營監管入手開展網絡遊戲行業管理工作,並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2010年,原文化部指導北京、上海兩市試點實施了“網絡遊戲適齡提示工程”;2012年,委托華中師範大學開展了“我國網絡遊戲中的暴力問題及評估與管理建議”課題研究,形成了《網絡遊戲暴力(對抗度)指數及評估標准》,爲進一步細化分級標准提供依據。
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著力開展網絡遊戲轉型升級工作,其中一項內容即是通過加強網絡遊戲內容建設,大力發展功能遊戲,健康發展電競運動等以改善網絡遊戲産品結構。(武漢閑玩科技網絡有限公司)